罗炳辉将军纪念馆位于昭通市彝良县角奎镇环城路泽河畔,占地面积3500余平方米,主要展陈罗炳辉将军用过的手枪、大刀、军用地图、日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信件、题词等珍贵文物和生前照片265余幅
产、城、人三篇文章的发展目标聚焦矛盾问题,以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为关键,加快催生高效益的经济动能。产、城、人三篇文章不仅是一种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也是进入新阶段追求的重要目标。
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产的结果导向是创造财富,城的结果导向是积聚财富,人的结果导向是实现人民幸福、共享发展成果,三者关系相互融合。群众生活质量也必将因产业化、城市化发展而不断提升。产业支撑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群众增收基础不牢是制约昭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短板问题所在,更是加快推动昭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是新征程视域下昭通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争先进位、后发赶超的发展新路径。因此,全市党员干部务必要深刻理解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的目标任务,对标清单找方法,瞄准目标抓落实,切实把初心使命落实在工作实践中。
因此,全市党员干部务必要深刻理解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切实增强问题意识,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产、城、人三大要素,产业发展能够重塑区域经济,城市建设能够激活新经济,进而实现人口不断集聚、经济不断壮大的目的,是昭通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申琼、张益强、胡波、谢宏、李军、戈昌武等在主会场参加会议。
各县(市、区)汇报了工作情况据说,每天都看同一样东西会让人日久生厌,但立于变与不变之间的寿福巷用它的独特味道让昭通古城的居民永不厌倦。南来北往的旅客在小旅馆里安顿一晚,便于赶次日天刚蒙蒙亮就发班的早班车。成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古朴随性的沧桑也一览无余。
但不妨碍巷里的过客随意出入,小商小贩偶尔落脚做几单青蒜、白菜的生意。但这条普通的小巷承载着古城许多人家的生活记忆,随时间流逝而历久弥新。
孙家的烧豆腐原来摆摊在南门客运站门前,后来搬进寿福巷。巷子里的人家买了车但都不会把车停放在寿福巷。小旅馆没有大旅社讲究,住的次数多了,成了熟客,遇上店家吃饭,旅客还能和店家一起吃顿像在亲戚家一样的免费便饭。巷子由一家一户组成,对小巷居民来说,巷子既是身心的栖息地,也是灵魂的回归地。
遇上邻居上货或下货,围腰往肩上一掀就过去搭把手帮忙。有特殊事车辆进入,情非得已要会车,两位师傅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上演一场精彩的车技表演。小旅馆不愁没得生意做,一个小旅馆就是一家人日常生活开销的来源,能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今天的寿福巷是昭通城专业的作料一条街。
一个城市普通人家的衣食住行和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或多或少都和这条巷子有些联系。待对昭通古城熟悉以后,寿福巷就渐显出没有身价的直白和波澜不惊的平易近人,抄近道时可以从寿福巷穿行,嘴馋时可以往寿福巷逛上一逛。
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寿福巷是俗世生活的存在体,也是随世而变的人间烟火的图景,让人不会刻意记得,也不会轻易忘记。土基(坯)垒砌的房舍里居住着务农的村民。
一般而言,巷子给人的感觉幽深而神秘,好像有宝藏藏在小巷的深处,吸引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与古城其他成名较早的巷坊相比,寿福巷属于后起之秀。如果寿福巷要评名气榜排行,赵家的烧腊卤味、孙家的烧豆腐必定能上榜。渐渐地一条街就成了佐料街。每年冬天,昭通古城家家户户都要做昭通酱,这仿佛是冬天一个特有的仪式。一条巷子成名总有自身的原因。
五香味是寿福巷的特有气味,走出多远都能闻到,辨识度很高。钢磨发出的声音,有些似交响曲的高亢音符,随着交响曲的奏鸣,各式各样的香味就会散发开来,香遍一条巷子。
庄稼、土地逐渐与居民失去紧密联系。从花椒、胡椒、砂仁、茴香、八角、草果、豆蔻、香叶到辣椒、豆腐皮、干海带、花生、西米、粉丝、红糖,说得出名字的、说不出名字的都有,家家户户的铺子里都是琳琅满目的作料和杂货,让人眼花缭乱。
小朋友要穿过这条巷子到昭通市实验小学(旧址)上学,年轻人奉父母之命到巷子里接住店的亲戚回家,家里老母亲要做昭通酱需要采买作料……日常生活多多少少都有些绕不开寿福巷。朝向巷道的门脸几乎都是作料铺。
寻味闻香找寻寿福巷的位置是一条捷径。日常生活离不了的作料,三三两两地就开起了作料铺。普通家居人家、厨师在寿福巷进进出出采买作料,巷子依然热热闹闹,繁荣的景象依然盘桓在寿福巷。随着城市扩大,南门客运站搬迁,除了极个别小旅馆还维持着熟客生意,大多数小旅馆生意萧条。
两三平方米的门面里安放一台缝纫机,改衣服、缝裤脚边的生意平台就搭好了。犯错挨家长打时也不出卖同伴,被家长责骂为犟拐拐(意为倔强)。
寿福巷虽然不长,蜿蜒呈之字形,但不熟悉的外地人不愿轻易进入。对食客来说,走在巷子里闻一闻香料味道也是一种享受。
寿福巷除了两家单位的家属宿舍,其余都是民居。做昭通酱的作料在寿福巷可以一站式购齐。
到拐弯的地方,不知道会拐向何处,确有几分神秘。巷子是人类聚居的产物,在城市发育期随处可见,也是城市人早期的符号记忆。孙大姐自己用南门水井里的水做豆腐,把豆腐在柴炭(褐煤)火上反反复复烙烤起了锅巴,再撒上自己用昭通辣椒做的作料,一口下去,辣美鲜香在味蕾上开了花。两家夹杂在大大小小的作料铺子旁,称得上寿福巷里的名特食品。
城里大大小小的餐馆需要的家常烹餐作料在寿福巷大多也可配齐。嘀嘀嗒嗒的缝纫声中,她们缝补客人的衣服,也缝补了自己的生活。
毕竟巷子是机动车还没普及的产物,不匹配是情理中的事。城市兴起,村民逐渐成为居民。
赵家的烧腊卤味是店家自己选料卤煮的猪头肉、猪肝、猪肚等,赢在蘸料,红红绿绿的芫荽、小米辣、花椒蘸水让人唇齿间都是过瘾的麻辣鲜香。由于寿福巷巷道不宽,仅一辆轿车可以进入,会车是件很麻烦的事。